銅金佛像

鎏金 (Gilt/ Gilled Bronze):

金色沉厚樸實,高貴古雅,歷久不脫,光亮柔和,公元25-220 年東漢時期,煉丹家魏伯陽編的<周易參同契>關於鎏金技術的記載。
後至南朝公元502-557年,梁代陶弘景編的<本草綱目*水銀條>說:
「水銀能消化金、銀成為泥,人可以用金銀之泥鍍物。」

隨、唐年代鎏金技術精益求精,廣泛應用。到宋代造詣更深。技術傳至日本。明、清年代鎏金鍍物達高峰,尤為銅金佛像廣泛應用。
古代鎏金製作方法大致上可分為五個過程:
(一)仿「金棍」預備一根銅棍,前端打扁,略為翹起,沾上水銀, 涼乾即成「金棍」。
(二)「煞金」將水銀溶解黃金,然後倒入泠水盤中,使之成為稠泥狀,稱為「金泥」。
(三)「抹金」即在鍍物上,用金棍塗抹金泥。
(四)「開金」將燒紅的無煙木炭放在扁形的鐵絲籠中,用金屬棍挑着,圍着抹金的地方烤,以蒸發金泥中的水銀,使黃金緊貼鍍物的表面。
(五)「壓光」用硬度七度至八度的玉石或瑪瑙製成的壓子,在鍍金面上反覆磨壓,把鍍金壓平,用以鞏固金屬和使表面光亮。
水銀(又稱為汞)有劇毒,鎏金在開金過程中,將水銀加熱,令水銀釋放出大量白色水銀蒸氣煙霧,人體吸入後對人的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。古代鎏金製作方法,到現代甚少人肯做。
故此,古代鎏金尤為珍貴。
鍍金 (Gild Plated/ Gold Plated):

金色浮薄,缺乏自然。
中國唐代(公元618-906)時期,已經有鍍金工藝。
唐代白居易<西涼伎詩>
說:鍍金是一種裝飾工藝,是在器物表面鍍上一層薄薄的金子。
鍍金可用電解或化學方法,使金子附上到鍍物的表面上,形成一層薄金。用化學鍍金液,在鍍金前先用特定的鍍金液進行預備鍍金,之後再轉入正常鍍金工序,效果可提高鍍金層的密度性。
電鍍金 (Electro Gild/ Electroplated):

金色浮閃刺眼,不自然。
電鍍金技術於 19世紀早期,約1848年後從英國傳入中國。電鍍金是用氰化鉀電解液在電解池,把黃金分解在電物的表面,附上一層金色的薄膜 。
泥金 (Coated Gild, “Gild Mud”):

金色暗沉,日久失光,易脫落。
將黃金造成金箔,碾壓成粉狀,加入生漆,攪拌均勻,塗上鍍品表面,呈現金色,就是泥金。
漆金 (Gild Lacquer):

金色呆板,欠缺自然,日久失光。
在鍍物上先塗上生漆,待乾燥之後,再塗上泥金,鍍物上表面呈現的金色,就是漆金。
生漆又名大漆、真漆。天然漆液呈乳白色,遇到空氣後變成血紅色,到最後結成黑色的漆膜。生漆具有耐磨,耐蝕,越陳越亮的特性,生漆變為黑色的氣化層,經過數百年氧化,加上常年累月的擦拭,會形成黑底紅斑的斑馬駁色。
塗金粉 (Gild Lacquer with Facial Pigmentation, “Gild Pigmentation”):

金色日久暗啞,失光澤,容易脫落。
佛像的金色脫落,尤其面部,為其美觀,多用塗金粉修補。西藏地區佛像,尤其寺廟佛像多用。
做法:先在銅佛像或需要修補的表面,塗上一層黃色的桐油,晾乾之後,貼上金箔。
金箔粘到銅佛像的表面後,用毛筆輕壓金箔,讓金箔完全粘貼在桐油上,銅彿像的表面就呈現了金色,這就是塗上金粉。
仿銅金釉 (Cast Copper Glaze):

金色日久暗啞,失去光澤,容易脫落。
銅、鐵、木物品,傢俱或佛像,在表面塗上工業用金色漆油,達到表面金色效果,就是仿銅金釉。
(五金店舖稱之為金磁漆油)
文章由「禪藏」創辦人, Li H.Kei 撰寫
禪藏藝術, 致力收藏8-16世紀中國, 印度, 喜馬拉雅, 西藏, 及東南亞藝術品。
禪藏擁有超過三十年搜羅亞洲各地佛教藝術珍品經驗, 以獨特判斷, 高品味的選擇, 精挑細選。
收藏門類涵蓋銅鎏金, 青銅, 紅銅, 遠古石雕佛像, 中國瓷器, 景泰藍, 木雕, 紫砂壺, 越南沉香, 印度老山檀香。
佛像有兩相, “寂靜相” 、“忿怒相” 造形投入, 生動完美, 手工精細, 高質素精品, 彌足珍貴。
禪藏珍藏可供投資者, 收藏家, 藝術機構, 學者, 提供選擇。
Comments